孩子撕书 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几乎每次做早期阅读方面的讲座或答疑,都会有家长提出孩子喜欢撕书的问题,他们焦虑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倒不是担心书撕破了浪费钱,而是担心孩子对书的这种态度是个不那么令人乐观的征兆。正如一位家长所说:这么小就跟书有仇,长大了不爱读书可怎么办呢?
对孩子撕书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后果却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对于特定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撕书还是非常正常的行为现象。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口手敏感期”,这个敏感期一般出现在0-2.5岁之间。
在这段时期,孩子是用小手甚至嘴巴来探索外部世界的,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喜欢通过撕咬来感知它们的存在特点,如软硬、冷热、味道好坏等,所以,孩子喜欢撕书,并不是像妈妈担心的那样——跟书有仇,而是对书产生了兴趣和探索欲的表现,他们希望通过“撕”这种行为把书“搞清楚”,只有把书的外部特征“研究清楚”之后,他们的关注点才会转移到页面文字或花花绿绿的绘画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是从“玩”书开始的。
所以,当看到两岁半以内的宝宝撕书时,家长无须惊慌失措。如果粗暴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反而容易让孩子建立书本与负面情绪体验之间的连接,进而破坏孩子对书的兴趣。如果觉得孩子撕坏书着实可惜,可以用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书或者广告纸来替代,也可以购买一些不易撕坏的书让他尽情玩,比如布书、塑料书、钝角的硬纸板书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能继续和书亲密接触,充分感知不同形式的书,继续他的探索,又可以在持续接触书本的过程中早日帮他们从对书本形式的关注过渡到对内容的关注。
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等于放任孩子撕书,家长的适当引导是很重要的。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用来撕的”,未尝不是更高层面上的认知启蒙。
所以,除了上述被动的反应和保护措施外,对于年龄稍大、理解力更强的小朋友,家长可以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引导他放弃撕书的行为。在一次早期阅读的讲座上,有一位家长分享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她的女儿珊珊只要看见想撕的书本页面,就一定要撕下来,而他们采取了结合书本内容讲道理的办法,成功阻止了孩子。我觉得很有参考价值,分享给我的读者们,原文是这样的:
珊珊不再撕书了,首先要感谢奶奶。奶奶在给珊珊读“噼里啪啦”系列的《你好》时,珊珊一看见小老鼠家的门,上手就要撕下来,奶奶没有着急阻止,而是结合故事内容轻声对珊珊说:“如果你把小老鼠家的门撕掉,那晚上睡觉的时候,蚊子飞进来,咬小老鼠怎么办呢?”珊珊听了,用手摸了摸小老鼠的门,便乖乖地放弃了撕“门”。
晚上,我陪着珊珊看《我喜欢游泳》时,珊珊看见河马滑下滑梯的那一页,又想把河马撕下来,我就学着奶奶的样子对珊珊说:“把河马撕下来,河马就掉进水里了,那怎么办?”理由虽然有点牵强,但珊珊竟然也没有接着撕。接下来几天,珊珊都没有撕书的行为。
除了结合绘本内容随机进行爱书的教育外,孩子撕坏了书之后,家长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把撕坏的页面粘贴好。这样的行为给孩子传达了一种意识:书撕破了是很可惜的,我们要好好地爱护心爱的书。在这过程中,家长可以一边修复破损书本一边告诉孩子:书撕破了就没法给你讲里面的故事了,所以我们要把它粘好。这样,孩子就不仅可以明白撕书的后果,还可以从家长的行为中学习到爱护书的方法。
对于已经过了“口手敏感期”还依然喜欢撕书的孩子而言,他们撕书则可能另有原因,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撕书时父母不曾明确过态度,孩子不知道撕书是不可取的行为。
2。不喜欢具体某本书,或者已经看腻了这本书,但父母却偏偏喜欢给他讲,为了避免听读的不愉快体验,就想把它撕掉。
3。情绪不好,拿撕书发泄自己的情绪。
4。模仿。可能孩子曾经从电视中看到过撕书的场景,或者看到父母吵架时有撕书行为,就习得了这种行为。
《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就曾经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充分说明了成人无意中的撕书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一天晚上,我在伊利诺伊州西蒙市的一所学校演讲结束后,琳达和弗兰克•范•侯戈登夫妇告诉我他们的女儿安爱撕书的故事。安出生以来,他们家里一直有很多书报杂志可以看,而他们夫妇也从一开始就常读书给女儿听。然而,当安15个月时,她开始表现出一种让人心烦的习惯。她总会选一些书,很小心地翻到第二或第三页,然后将下一页撕掉丢在一旁,接着再往后翻一些页,撕去一页后又丢在一旁。书和杂志她都撕,而且似乎每次都做得有条不紊。
安的父母耐心地告诉她,这是很顽皮的行为,并给她示范应该如何对待书籍才是正确的,但都没有用。每当她自己一个人拿着书,她总是很热心并专注地撕着。虽然她的父母亲听说过有的孩子会咬书,但撕书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15个月大的孩子会这样破坏书籍,而且她的行为看起来很自信。一天晚上,他们夫妇正在看电视,琳达突然一动不动地盯着弗兰克,原来她看到弗兰克正在翻一本当天刚寄到的杂志,他翻了几页之后,将夹在里面的广告页撕掉丢在旁边,然后再翻几页,再撕去另一张广告页。琳达终于明白女儿为什么撕书了。
父母在可以尝试教育干预这个年龄孩子的撕书行为时,不妨对症下药,以下方式或有助益:
1。明确行为界限。孩子撕书的时候,不妨轻轻握住他的小手并温和地说:“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撕的。”多次这样重复之后,孩子就会获得一种意识——撕书是不可取的,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2。寻找替代方案。直接告诉孩子,如果想撕着玩,就跟妈妈要广告纸或其他可以撕的纸,甚至一起跟孩子做撕纸游戏,把纸撕成不同的形状,比如小鱼、小鸟、云朵等,让孩子猜猜妈妈撕出来的是什么,当然也可以让孩子撕,妈妈来猜,这同时也是很好的精细动作、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讲究方法的亲子互动会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会有助于缓解孩子撕书的冲动。
3。消除孩子撕书的外部诱因,避免唤起孩子撕书的欲望。
如果孩子撕书其实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父母就要做好孩子情绪的疏导工作,并告诉孩子,可以宣泄情绪,但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撕书不是合理的途径。
如果孩子撕书是模仿曾经见过的场景,父母就不仅要自己避免在孩子面前撕书,还要注意避免让孩子接触其他来源的负面示范,如果孩子不慎接触到撕书的场景,父母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孩子明白那是不值得模仿的行为。
如果孩子撕书是因为不喜欢那本书,家长就要一方面注意提供孩子喜欢的阅读材料,最好能让孩子参与选书,自己喜欢的书自然不舍得撕毁。另一方面,避免违背孩子的阅读意愿,不强迫孩子听读某本书。
如果孩子撕书是因为“喜新厌旧”,看腻了就想撕,家长就要注意把看过的书收起来,以免唤起孩子撕书的欲望。
4。正面强化引导。当孩子出现爱护图书的行为时,哪怕是点滴进步,比如,看完书知道把书归位了、看完书没有折角、主动提议把不小心撕破的书页粘起来了、主动擦掉了滴在书上的水或撒上去的面包屑等,父母也要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鼓励,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明确而具体的赞赏有助于把孩子的爱书行为固化下来。
所以,撕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可怕,而且,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可防可控的行为。只要家长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运用一定的教育艺术,孩子的撕书习惯就可以得到转移或控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爱早教网无关。爱早教网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爱早教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邮箱:2874721741@QQ.com),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